第一篇:李善长
明朝开国功臣。字百室,汉族,定远(今属安徽)人。少时有智计,习法家著作,推断时事,多有所中。元至正十四年(1354),经丁德兴推举投朱元璋幕下,掌书记。劝朱元璋效法汉高祖刘邦豁达大度,知人善任,不嗜杀人的做法,以成帝业,于是,被任为参谋,参预机画,主持馈饷,倍受信用。 韩公李善长 [编辑本段]李善长 (1314~1390)他善于调护诸将,因材用人,使之各得其所。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,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,从克集庆(今江苏南京)。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,以其为参议,军机进退,赏罚章程,多由他裁决。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,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,升任行省参知政事。二十七年,朱元璋自立为吴王,以李善长为右相国。他娴于辞令,明习故事,处理政务,裁决如流,将吏帖服,居民安堵;调兵转饷无乏,恢复制钱,榷淮盐,立茶法,开铁冶,定鱼税,国用益饶,而民不困。吴元年(1367),论功被封为宣国公。吴改官制,尚左,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,居百官之首。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。 作为“大总管”,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“在世萧何”。他在朱元璋最式微的时候投奔而来,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,成为前线将士风扫残云的“发动机”。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“总导演”,是朱元璋大封功成时的“首席公卿”,是朱元璋的亲家翁。朱元璋曾特赐他一方铁制的凭券,上面明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、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的承诺,但最终,他还是由于一句话不慎,招惹灭族之灾,全家70多口被满门抄斩,朱元璋只免了他女儿女婿,也即公主附马。 [编辑本段]六公之首 六公之首李善长 明朝建立,兼太子少师,授银青荣禄大夫,上柱国,录军国重事。定官制、礼仪,监修《元史》,编《祖训录》、《大明集礼》,事无巨细,都由善长与儒臣谋议而行。洪武三年(1370),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;封韩国公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;予铁卷,免二死,子免一死。时封公者共六人,而善长位居第一。授封制词中将他比之萧何,褒称甚至。但李善长富贵极便意稍骄,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。四年,以疾致仕。病愈后主持修建临濠(今安徽凤阳)宫殿。时朱元璋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于临濠,又以善长管理其事。九年,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、大都督府、御史台,同议军国大事,督修圜丘。其子琪尚临安公主,拜驸马都尉。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,被擢为太常寺少卿,后为丞相,两人往来甚密。十三年,胡惟庸案发。二十三年,李善长以胡党获罪,谓其元勋国戚,知逆谋不举,狐疑观望,心怀两端,大逆不道,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。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,传著狱辞,为《昭示奸党三录》布告天下。次年,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诉其冤,朱元璋得书,竟不加罪。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,明代史家郑晓、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。 [编辑本段]死因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,因其当时一句话。胡惟庸在朝时,曾想拉李善长下水,善长不从,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,时间久了,善长终于说了一句“吾老矣,吾死,汝等自为之"。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,说了出来,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,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,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,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,同现在没区别,为什么要花那个风险去帮胡谋反呢? 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,粗通文墨,但为人有智计,喜欢法家学说,“策事多中”,里中推为祭酒。元顺帝至正十一年(1351),刘福通在颍州起义,淮河南北大震,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,“欲从雄,未果”②,乃避乱东山中。至正十三年(1353),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,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,南下攻打滁阳(今安徽滁州)。在路上,李善长到军门求见,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,很礼貌地接待他,双方谈得很投机。朱元璋问四方兵起,何时才能太平?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,为人气量大,看得远,善于用人,不乱杀人,五年功夫,便平定了天下。元朝不得人心,上下不和,已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。濠州与沛相去不远,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,天下太平也就快了。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,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,嘱咐他:如今群雄四起,天下糜烂,仗要打得好,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,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,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,文武不团结,将士施展不了才能,自然非败不可。将士垮了,主帅势孤力单,也相继而亡,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,协调诸将,不要学那些幕僚的坏样子。从这时候起,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,随他“下滁阳,为参谋,预机画,主馈饷”,很受信任。随着事业的扩大,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,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,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,处分不积极的将吏,使部下能人尽其才,安心做事。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,李善长就“委曲调护”,致使不发生矛盾。①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,在战争年代,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,到明皇朝建立以后,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,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。 至正十四年(1354),郭子兴南下,率万人至滁阳,因统朱元璋军,并欲夺善长自用,李善长不愿,朱元璋曰:“主帅,我父也,安得不去?”但李善长极力推托,始终未往,久之,郭子兴也不再相强,而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②。不久,郭子兴病死,朱元璋代领其兵,镇守和阳(今安徽和县)。有一次,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,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,临行嘱曰:“敌人一旦来犯,千万不要出击!”当时元朝王子秃坚、枢密副使绊住马,“民兵”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、青山等处,闻和阳城虚,急来偷袭。李善长临危知变,暗设埋伏,大败敌军,朱元璋闻报喜曰:“不意缝掖乃办执戈!”③因共谋渡江,李善长说:“我兵众粮少,舟楫不备,请稍候。”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、廖永安等,以水军万余来投,李善长大喜曰:“天赞我也!”便决定渡江,败蛮子海牙,拔牛渚,下采石,乘胜取太平。在军队进城前,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:“不许掳掠,违令按军法处置!”等太平城一下,就四处张贴,军士们看了,“肃然无敢犯”。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留下良好的影响。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,朱元璋任元帅,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。军纪好,民众都放了心,这名气传遍了,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。这年,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,以李善长为参议,时宋思颜、李梦庚、郭景祥、陶安等俱为省僚,而军机进退,赏罚章程,多决于李善长。有一天,朱元璋问他:“你常比我为汉高祖,你是酂侯。至于徐达吗,也比得上淮阴侯,可留侯在哪里呢?”李善长答:“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,又兼通象纬,可当此任。”朱元璋补充说:“据我所知,通象纬者莫如青田刘基。”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。①可以这么说,以宋、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,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。 至正二十年(1360)夏,陈友谅约张士诚合攻应天,朱元璋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,命康茂才速使陈友谅来攻,李善长不解曰:“我正以来为忧,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?”朱元璋解释道:“假如陈张相结,我怎么抵挡得了。必须集中优势兵力,先攻破友谅。陈败,张就不敢轻举妄动了。”李善长称是。遂出兵,大败陈友谅。② 至正二十四年(1364),朱元璋自立为吴王,拜李善长为右相国,时犹承元制尚右。李善长明习故事,裁决如流,又擅长辞令,朱元璋有所招纳,往往由他代草。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(今江西九江)、两平洪都(今江西南昌)、援安丰(今安徽寿县南、安丰塘北)、讨庐州(治所在今安徽合肥)、下武昌,都由李善长留守,将吏帖服,居民安堵。前方战事频起,命将四征,百万供给,皆由李善长转调。又请征两淮盐税,立茶法,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。不久复请制钱法,开铁冶,定渔税,“国用益饶而民不困”①。 李善长吴元年(1367)九月,平吴,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,改官制,尚左,以为左相国,赏赐无算。时惩元纵弛,颇用重典,法律有三条关于“连坐”的款文,李善长建议除大逆以外皆免之,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,颁示中外。不久,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位,朱元璋称帝后,命李善长为大礼使,定追封祖、父及册立后妃、太子、诸王等事宜。置东宫官属,李善长兼太子少师,授银青荣禄大夫、上柱国,录军国重事,余仍旧。不久,又上奏定六部官制,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。监修《元史》,主编《祖训录》、《大明集礼》等书,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、天下岳渎神祗名号、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,存恤国初都先锋、十大元帅、都尉、指挥、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,禁淫祀。总之,明初国家草创,百废待兴,各种典章制度,事无大小,皆由李善长和刘基、宋濂及其他儒臣共同商量、斟酌制定的。 洪武三年(1370),以徐达、李文忠班师回京,大封功臣。当时,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,小的也攻取了闽越州郡,李善长留守南京,“雍容无所见绩”①,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,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,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,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,功劳很大,进封韩国公,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,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、参军国事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世勿绝,赐铁券,免二死,子免一死。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,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。 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,进封大国,却受爵不让;参议李饮冰、杨希圣,稍侵其权,即按其罪奏黜之。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,刘基铁面无私,置之于法,李善长“恶人先告状”,以致刘基被迫告老退职。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,他作了皇帝以后,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,他们不但有汗马功劳,也有了政治地位,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,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。特别是李善长既富且贵,骄横专擅,凭借自己的权势,颐指气使,凌驾于百官之上,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满。张昶、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,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。一天,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,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,曰:“人之一心,极艰检点,心为身之主,若一事不合理,则百事皆废,所以常自检点,凡事必求至当。今每遇斋戒,必思齐整心志,对越神明。”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②。洪武四年(1371)正月,李善长以疾致仕,赐临濠地若干顷,置守冢一百五十户,给佃户一千五百家,仪仗士二十家,与魏国公徐达等。洪武五年病愈后,命他督建临濠宫殿,凡数年。洪武七年,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,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、李佑担任府州官员。洪武九年,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,拜为驸马都尉。光宠赫奕,时人艳羡。婚后一月,御史大夫汪广洋、陈宁作文上疏言:“善长狎宠自恣,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,也不来问候。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,宣至殿前又不谢罪,大不敬,请付有司议处。”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,几及其半。李善长“自是意忽忽不自得”①。 洪武十三年(1380),左丞相胡惟庸获诛。胡惟庸是善长同乡,初为宁国知县,时善长当政,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贿赂之,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。累迁中书参政,又以兄女嫁李佑,因相互往来。惟庸任相后,“与善长深相结”③,“贪贿弄权,无所畏忌”。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,遂以“擅权枉法”之罪杀了胡惟庸④,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、中丞涂节等数人。⑤群臣请并诛李善长,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肱,置不问。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,许之。 自胡惟庸被杀后,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。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,懿文太子又柔仁,便决心消除“棘杖上的刺条”,使下一代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⑥。凡是心怀怨望的、行动跋扈的、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、大族豪强,都陆续被罗织为“胡党”罪犯,处死抄家。胡惟庸的罪状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,随时扩大。最初增加的罪状是 “通倭”,接着又是“私通蒙古”。日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,通敌当然是谋反了。史载:“时四方仇怨相告讦,凡指为胡党,卒相收坐重狱。”①洪武十八年(1385),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,诏免死,发放崇明。李善长知道个中缘由,也不去道歉,朱元璋衔之。 洪武二十三年(1390),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,“耄不检下”,然仍欲增隆其第宅,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卒三百人,汤和密以闻。四月,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,李善长又数次请托,免其所亲丁斌等。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,先严刑逼供丁斌,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,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,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,结果词连李善长,云:“惟庸有反谋,使存义阴说善长。善长惊诧曰:‘尔言何为者,审尔,九族皆灭。’已,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:‘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。’善长惊不许,然颇心动。惟庸乃自往说善长,犹不许。居久之,惟庸复遗存义进说,善长叹曰:‘吾老矣,吾死,汝等自为之。’”②“又旬日,惟庸谒善长,延之东西向座,屏左右款语良久,人不得闻,但遥见颔首而已。”③这时,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:洪武二十一年(1388),将军出塞,至捕鱼儿海,掳获元宗室大臣及宝玺、图书、金银印章无数,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,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。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。⑤这时,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“通赂遗,交私语”①。狱词锻炼完毕,朱元璋谓:“善长元勋国戚,知逆谋不发举,狐疑观望怀两端,大逆不道。”恰好天象显示有灾变,占得应在大臣,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。② 李善长子祺,徙江浦,久之卒。祺子芳、茂,以公主恩,得不坐。第二年,御史解缙、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。朱元璋得书,竟未怪之于罪。 [编辑本段]结局 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,被擢为太常寺少卿,后为丞相,两人往来甚密。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胡惟庸案发。二十三年(1390年),李善长以胡党获罪,谓其元勋国戚,知逆谋不举,狐疑观望,心怀两端,大逆不道,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。朱元璋手诏条列其罪,传著狱辞,为《昭示奸党三录》布告天下第一篇:李善长
明朝宰相李善长 明朝宰相李善长 开国功臣 李善长(1314—1390) ,字百室,凤阳定远(今属安徽)人。明朝开国元勋。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, 朱元璋说他“比之于萧何,未必过也”①。后因“谋反罪”被杀,故鲜为世人所传。青年时期的李善长读书不多,粗通文墨,但为人有智计,喜欢法家学说, “策事多中” ,里中推为祭酒。元顺帝至正十一年(1351) ,刘福通在颍州起义,淮河南北大震,李善长出于对元朝统治的不满, “欲从雄, 未果”②,乃避乱东山中。至正十三年(1353) ,朱元璋方任郭子兴麾下大校,用计收得横涧山兵二万, 南下攻打滁阳(今安徽滁州) 。在路上,李善长到军门求见,朱元璋听说他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,很礼貌 地接待他,双方谈得很投机。朱元璋问四方兵起,何时才能太平?李善长说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,为人 气量大,看得远,善于用人,不乱杀人,五年功夫,便平定了天下。元朝不得人心,上下不和,已到了土 崩瓦解的地步。濠州与沛相去不远,你如能学习这位同乡的长处,天下太平也就快了。朱元璋听后连声叫 好,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,嘱咐他:如今群雄四起,天下糜烂,仗要打得好,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 人员,我看群雄中管文书的和做参谋的幕僚,总要说左右将士的坏话,文武不团结,将士施展不了才能, 自然非败不可。将士垮了,主帅势孤力单,也相继而亡,你应该吸取这个教训,协调诸将,不要学那些幕 僚的坏样子。从这时候起,李善长便一心一意地追随朱元璋,随他“下滁阳,为参谋,预机画,主馈饷” , 很受信任。随着事业的扩大,四方将士来投效者日益增多,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,建议提拔有功和有能 力的,处分不积极的将吏,使部下能人尽其才,安心做事。武将中有以力相争的,李善长就“委曲调护” , 致使不发生矛盾。①但是李善长的乡里观念很重,在战争年代,这个缺点还不很明显,到明皇朝建立以后, 他的同乡观念不免有结党之嫌,最后则成了致祸的口实。至正十四年(1354) ,郭子兴南下,率万人至滁阳,因统朱元璋军,并欲夺善长自用,李善长不愿, 朱元璋曰“主帅,我父也,安得不去?”但李善长极力推托,始终未往,久之,郭子兴也不再相强,而 朱元璋却对他更加信任了②。不久,郭子兴病死,朱元璋代领其兵,镇守和阳(今安徽和县) 。有一次, 朱元璋亲自袭击鸡笼山寨,派少量兵佐李善长留守,临行嘱曰“敌人一旦来犯,千万不要出击! ”当时元 朝王子秃坚、枢密副使绊住马, “民兵”元帅陈也先先后屯兵新塘、青山等处,闻和阳城虚,急来偷袭。李善长临危知变,暗设埋伏,大败敌军,朱元璋闻报喜曰“不意缝掖乃办执戈! ”③因共谋渡江,李善长 说“我兵众粮少,舟楫不备,请稍候。” ① 雷礼《国朝列卿记》卷一。② 李贽《续藏书》卷二。① 《明史》卷一二七《李善长传》 。② 查继佐《罪惟录》列传卷三八中。③ 查继佐《罪惟录》列传卷三八中。 碰巧巢湖水帅俞通海、廖永安等,以水军万余来投,李善长大喜曰“天赞我也! ”便决定渡江,败蛮 子海牙,拔牛渚,下采石,乘胜取太平。在军队进城前,朱元璋叫李善长先写好禁约“不许掳掠,违令 按军法处置! ”等太平城一下,就四处张贴,军士们看了, “肃然无敢犯” 。严明的军纪使朱元璋在民众中 留下良好的影响。乃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,朱元璋任元帅,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。军纪好,民众都放了心, 这名气传遍了,朱元璋军事上的成功和巩固便有了保障。这年,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,以李善 长为参议,时宋思颜、李梦庚、郭景祥、陶安等俱为省僚,而军机进退,赏罚章程,多决于李善长。有一 天,朱元璋问他“你常比我为汉高祖,你是酂侯。至于徐达吗,也比得上淮阴侯,可留侯在哪里呢?” 李善长答“金华人宋濂博闻强记,又兼通象纬,可当此任。”朱元璋补充说“据我所知,通象纬者莫如 青田刘基。”于是便聘请两人共谋大业。①可以这么说,以宋、刘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一生事业中, 与淮西力量发挥着相得益彰的巨大作用。至正二十年(1360)夏,陈友谅约张士诚合攻应天,朱元璋决定 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, 命康茂才速使陈友谅来攻, 李善长不解曰“我正以来为忧, 怎么反叫他快点来呢?” 朱元璋解释道“假如陈张相结,我怎么抵挡得了。必须集中优势兵力,先攻破友谅。陈败,张就不敢轻 举妄动了。”李善长称是。遂出兵,大败陈友谅。②至正二十四年(1364) ,朱元璋自立为吴王,拜李善长 为右相国,时犹承元制尚右。李善长明习故事,裁决如流,又擅长辞令,朱元璋有所招纳,往往由他代草。几次大的战斗如西克江州(今江西九江) 、两平洪都(今江西南昌) 、援安丰(今安徽寿县南、安丰塘北) 、 1 讨庐州(治所在今安徽合肥) 、下武昌,都由李善长留守,将吏帖服,居民安堵。前方战事频起,命将四 征,百万供给,皆由李善长转调。又请征两淮盐税,立茶法,皆根据元制而去其弊政。不久复请制钱法, 开铁冶,定渔税, “国用益饶而民不困”①。吴元年(1367)九月,平吴,论功封李善长宣国公,改官制, 尚左,以为左相国,赏赐无算。时惩元纵弛,颇用重典,法律有三条关于“连坐”的款文,李善长建议除 大逆以外皆免之,朱元璋遂命他与刘基等裁定律令,颁示中外。不久,李善长又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帝 位,朱元璋称帝后,命李善长为大礼使,定追封祖、父及册立后妃、太子、诸王等事宜。置东宫官属,李 善长兼太子少师,授银青荣禄大夫、上柱国,录军国重事,余仍旧。不久,又上奏定六部官制,议官民丧 服及朝贺东宫仪式。监修《元史》 ,主编《祖训录》《大明集礼》等书,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、天下岳 、 渎神祗名号、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,存恤国初都先锋、十大元帅、都尉、指挥、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,禁 淫祀。总之,明初国家草创,百废待兴,各种典章制度,事无大小,皆由李善长和刘基、宋濂及其他儒臣 共同商量、斟酌制定的。 ① 查继佐《罪惟录》列传卷三八中。② 雷礼《国朝列卿记》卷一。① 《明史》卷一二七《李善长传》 。 国定身死 洪武三年(1370) ,以徐达、李文忠班师回京,大封功臣。当时,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,小的 也攻取了闽越州郡,李善长留守南京, “雍容无所见绩”①,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,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劳, 然与我共事的时间很长,又努力保障后勤供应,功劳很大,进封韩国公,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,特进 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、参军国事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世勿绝,赐铁券,免二死,子免 一死。时大将军徐达功绩赫赫,然犹位在李善长之下。李善长外宽和而内多刻薄,进封大国,却受爵不让;参议李饮冰、杨希圣,稍侵其权,即按其罪奏黜 之。其所厚者中书都事李彬犯法,刘基铁面无私,置之于法,李善长“恶人先告状” ,以致刘基被迫告老 退职。朱元璋凭借淮西力量起家,他作了皇帝以后,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,他们不但有汗 马功劳,也有了政治地位,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势下,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。特别是李善 长既富且贵,骄横专擅,凭借自己的权势,颐指气使,凌驾于百官之上,为非淮人集团和朱元璋所日渐不 满。张昶、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,朱元璋只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而一直隐忍不发。一天, 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,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,曰“人之一心,极艰检点,心为身之主, 若一事不合理,则百事皆废,所以常自检点,凡事必求至当。今每遇斋戒,必思齐整心志,对越神明。” 李善长听后叩头称善②。洪武四年(1371)正月,李善长以疾致仕,赐临濠地若干顷,置守冢一百五十户, 给佃户一千五百家,仪仗士二十家,与魏国公徐达等。洪武五年病愈后,命他督建临濠宫殿,凡数年。洪 武七年,朱元璋推恩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,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、李佑担任府州官员。洪武九年, 又把长女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,拜为驸马都尉。光宠赫奕,时人艳羡。婚后一月,御史大夫汪广洋、陈 宁上疏言“善长狎宠自恣,陛下病不视朝将近十天,也不来问候。驸马都尉李祺六日不上朝,宣至殿前 又不谢罪,大不敬,请付有司议处。”于是坐削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,几及其半。李善长“自是意忽忽 不自得”①。洪武十三年(1380) ,左丞相胡惟庸获诛。胡惟庸是善长同乡,初为宁国知县,时善长当政,惟庸以 黄金二百两贿赂之,便得以入京任太常少卿②。累迁中书参政,又以兄女嫁李佑,因相互往来。惟庸任相 后, “与善长深相结”③, “贪贿弄权,无所畏忌” 。朱元璋为防止大权旁落,遂以“擅权枉法”之罪杀了 胡惟庸④,及其同党御史大夫陈宁、中丞涂节等数人。⑤群臣请并诛李善长,朱元璋以彼为初起时心腹股 肱,置不问。李善长以年老养疾奏,许之。 ① 查继佐《罪惟录》列传卷三八中。② 雷礼《国朝列卿记》卷一。① 《明史》卷一二七《李善长传》 。② 谷应泰《明史纪事本末》卷三二《胡蓝之狱》 。③ 谷应泰《明史纪事本末》卷三二《胡蓝之狱》 。④ 吴晗《朱元璋传》 ,第 251 页。2 ⑤ 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卷三二《胡蓝之狱》 。 自胡惟庸被杀后,胡案成为朱元璋进行政治斗争的武器。特别是随着自己年事的增高,懿文太子又柔 仁,便决心消除“棘杖上的刺条” ,使下一代保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⑥。凡是心怀怨望的、行动跋扈的、 对皇家统治有危害性的文武官员、大族豪强,都陆续被罗织为“胡党”罪犯,处死抄家。胡惟庸的罪状也 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发展,随时扩大。最初增加的罪状是“通倭” ,接着又是“私通蒙古” 。日 本和蒙古是当时明朝两大敌人,通敌当然是谋反了。史载“时四方仇怨相告讦,凡指为胡党,卒相收坐 重狱。”①洪武十八年(1385) ,有人告李存义父子实胡惟庸之余党,诏免死,发放崇明。李善长知道个中 缘由,也不去道歉,朱元璋衔之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) ,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, “耄不检下” ,然仍欲增隆其第宅,从信国公汤和那里 借卫卒三百人,汤和密以闻。四月,有京民坐罪应徙边者,李善长又数次请托,免其所亲丁斌等。于是朱 元璋勃然大怒, 先严刑逼供丁斌, 查出丁斌原在胡惟庸家办过事, 知道李存义等和胡惟庸相互勾结的情况, 接着下令把李存义父子逮到京师审问,结果词连李善长,云“惟庸有反谋,使存义阴说善长。善长惊诧 曰‘尔言何为者,审尔,九族皆灭。’已,又使善长故人杨文裕说之云‘事成当以淮西地封为王。’善长 惊不许,然颇心动。惟庸乃自往说善长,犹不许。居久之,惟庸复遗存义进说,善长叹曰‘吾老矣,吾 死,汝等自为之。”②“又旬日,惟庸谒善长,延之东西向座,屏左右款语良久,人不得闻,但遥见颔首 ’ 而已。”③这时,御史们也纷纷上疏劾李善长:洪武二十一年(1388) ,将军出塞,至捕鱼儿海,掳获元宗 室大臣及宝玺、图书、金银印章无数,元宗室大臣中有胡惟庸暗通沙漠的使者封绩,而李善长却匿不以闻。④有的更说私书中有李善长的亲笔信。⑤这时,李善长家仆卢仲歉等亦上告他与胡惟庸“通赂遗,交私语” ①。狱词锻炼完毕,朱元璋谓“善长元勋国戚,知逆谋不发举,狐疑观望怀两端,大逆不道。”恰好天象 显示有灾变,占得应在大臣,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。②李善长子祺,徙江浦,久之卒。祺子 芳、茂,以公主恩,得不坐。第二年,御史解缙、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称冤。朱元璋得书,竟未 怪之于罪。 ⑥ 徐祯卿《翦胜野闻》 。① 谷应泰《明史纪事本末》卷三二《胡蓝之狱》 。② 《明史》卷一二七《李善长传》 。③ 李贽《续藏书》卷二。④ 《明史》卷一二七《李善长传》 。⑤ 雷礼《国朝列卿记》卷一。① 《明史》卷一二七《李善长传》 。② 《明史·李善长传》卷一二七。注:善长之死,史有异辞, 《明太祖实录》《国榷》《续藏书》云自杀; 、 、 《明史·太 祖纪》《罪惟录》云赐死; 、 《明史·李善长传》云杀善长。 第三节宋濂 宋濂(1310—1381) ,字景濂,号潜溪,浦江(今属浙江)人。明初有名的大儒,以文学见长。朱元 璋时,以其博洽经史,延置幕府,备作顾问,参与谋议。“洪武中,以文学承宠渥”③,深受太祖的信任, 太祖称赞他“学通今古,性淳而朴实,有古人之风”④。出山辅政 宋濂幼时体弱多病,有时一连昏迷数日不醒,家里人到处求医,求神保佑,好不容易才得长大成人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身体赢弱的孩子,自小却天资聪敏,领悟力高,又勤奋好学,六岁时已能吟诗赋词, 在乡里小有名气,人呼之为“神童” 。十五六岁时,同里一位德高望重者张继之,闻其善记诵,曾对他亲 加试验,结果也感到这孩子天分非凡,于是就向宋濂父亲建议,将他送到有名望的老师那儿学习,使将来 有所成就。宋濂先师从大学者刘梦吉,学习儒家经书,通“五经” ,后来又跟从著名理学家吴莱学习,深得其蕴 奥,最后拜在大文章家柳贯、黄缙的名下。由于宋濂禀赋优异,又刻苦学习,所从的老师又多为饱学宿儒, 因此,到元顺帝至正初年,即以文章名闻海内了。至正九年(1349) ,元朝征召宋濂为翰林院编修。是时,入主中原八十多年的元朝却已走过了它的鼎 3 盛,日薄西山了。皇帝的昏庸,奸臣的专权,朝廷内部为权力而明争暗斗,甚至互相残杀,官场上下贪污 腐败, 已处处显示出颓败的气象。到这样的朝廷里供职, 岂不是为这个没落的皇朝去殉葬。宋濂断然以 “亲 老”为理由,坚辞翰林编修不就,隐居到龙门山去读书写作。他在龙门山一呆就是十年。十年的隐居生涯, 并没有泯灭他报效国家的信念,也没有使他忘却外面的世界。他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天下形势的发展,社会 的每一动荡,都使他清醒地意识到,这是一个多事之秋,社会变革的时代。十年的著述立说,使他积淀了 深厚的学识和底蕴,足以面对一个动荡不定的社会,去施展自己的经世之才。就在这时,朱元璋在浙东的发展引起了他的注意。至正十六年(1356) 三月,朱元璋亲率大军,攻占了集庆(今南京) ,当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,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,建 立了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方面的机构,以此作为向外发展的基地。为了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,朱元 璋率先派兵攻占了浙东地区,雄心勃勃地拓展势力。而与此同时,朱元璋为了扩大社会影响,对文人也特 别留意。他每到一地,都礼贤下士,对应聘儒士,妥善地给予安排和任用,因才授职,用其所长,使他们 发挥自己的才能。不管朱元璋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,但毕竟由于文人的大量涌入,给朱元璋的队伍 增添了活力,使其显示出蓬勃的生机。而且由于朱元璋的做法,也使这些文人在对元朝统治者失望之余, 看到了希望。宋濂对朱元璋的行为感到满意。 ③ 《明史》卷一二八《宋濂传》 。④ 雷礼《国朝列卿记》卷十九《翰林学士宋濂行实》 。 至正十八年(1358)十二月,朱元璋兵克婺州(今浙江金华) 。婺州在两百多年前,曾是理学中心, “婺 学”大师吕祖谦在此倡导经史致用,反对空谈性命之学,在浙东产生了很大影响。到元朝末年,斯风尚存, 浙东出了许多著名学者。宋濂就是当时有名的文人。朱元璋早闻其名,此时经胡大海推荐,马上派使者樊 观携书信、重金,去龙门山邀请宋濂出山,建功立业。宋濂遂幡然应召,被授予郡学五经师。次年三月, 由于李善长的推荐,他又与刘基、章溢、叶琛一道被召至应天。初到应天,宋濂就向朱元璋提出“不嗜杀 人”的建议,受到朱元璋的称赞,并被命为江南儒学提举,给太子讲“五经” ,寻改起居注。这是宋濂出 山辅政之始。宠遇优渥 宋濂从至正十八年(1358)出山,到洪武十年(1377)致仕,前后十九年。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,宋 濂以其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行,赢得朱元璋的尊重和信任,并一直“恒恃左右,备顾问”①。宋濂是一个饱学之儒,长期受儒学熏陶,精通经史,深谙世之兴衰的道理,他期望能以儒家的统治思 想去影响朱元璋。一次,朱元璋召请他讲解《春秋左氏传》 ,他就乘势进言道:《春秋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,苟能遵 “ 行,则赏罚适中,天下可定也。” 朱元璋在作战的时候,喜欢黄石公《三略》等兵家书籍,宋濂就进言不应只看兵书,而忽略了统治者 所必须学习的“ 《尚书》二《典》 、三《谟》 ,帝王大经大法毕具,愿留意讲明之” 。明朝建立后,考虑到国家的长治久安,朱元璋也经常和他一起研讨帝王之学,探究治国的策略。太祖 曾经问他帝王之学里,哪一本书最重要,他举出真德秀的《大学衍义》 ,太祖就命人大书揭示在宫殿的两 庑壁上。除自己观览外,当诸大臣会集时,还命宋濂讲解分析。宋濂就乘此时进言“君人者兼治教之责, 率以躬行,则众自化” 。倡言人君要以身作则,应用礼义治理民心,用教育引导人民,而不该只用刑罚的 办法。宋濂所讲的这些道理,都深深地影响着太祖。虽然明初朱元璋对文人的举措反复无常,他的“文字狱” 亦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,但也有不少史料可以证明太祖“好儒”的做法,这或许与宋濂的影响不无关系。因此太祖每与群臣言及,皆称其“淳谨君子,辅导有方”①。宋濂辅导太子朱标,先后十余年,一言一行教太子遵守礼法,导他走上正道。每当他和太子讲解学业, 谈到政教及前代兴亡事情,太子的意见,他认为是对的,就说“应该如此” ,若是不对,他便说“不该如 此” ,绝不投太子所好,或作模棱两可的答复。至正二十五年(1365) ,他返乡省亲,太祖和太子给他许多 赏赐。他上书道谢,并在信中继续勉励太子要以“孝、友、恭、敬、进德、修业”为努力目标, “毋怠惰、 毋骄纵” 。朱元璋看到这封信,非常高兴,把太子找来,亲自为他详细说明信中的内容。又写信褒奖宋濂, 还叫太子回信以示感谢。 4 ① 《明史》卷一二八《宋濂传》 。① 《国朝列卿记》卷十九。 宋濂的尽心辅佐,赢得朱元璋和太子的信任,更以其忠厚诚谨,得以久居庙堂之上。宋濂久居宫禁,严格约束自己,对朝中诸事绝不向外人道及。为了能时刻自我警醒和约束,他还在自 己的住室中写了“温树”两个大字,每当有人问起朝内之事,他就指着这两个字作为回答。“温树”的典 故,原来是汉成帝时孔光的故事。时孔光官至御史大夫,谨慎守法度,对家人亦绝口不言朝中政事,家人 或问宫内温室①树皆何木,孔光也嘿然不应。宋濂用这两个字,其用意不言自明。但宋濂对太祖却很坦荡, 虽家事,苟有问,亦一一道之。有一次,宋濂和朋友在家中喝酒,太祖秘密派人侦察。第二天,太祖问宋 濂说:你昨天喝酒没有?跟谁一起喝?用些什么菜肴?宋濂都据实回答,太祖很高兴,笑着说:一点都不 错,你果然没有骗我。太祖想让他参预朝政,他推辞说“臣无他长,徒以文墨议论待罪禁林足矣! ”因此, 太祖对他益厚。每次在便殿朝见,都要设座命茶。早晨,则叫他陪同进膳,下朝后,也常反复咨询,直到 夜半才散。有一次,太祖跟他开玩笑,宋濂不善喝酒,太祖强要他喝,只喝下三杯酒去,宋濂就摇摇晃晃 了,太祖看他行不成步的样子,高兴得哈哈大笑。然后太祖亲御翰墨,赋《楚辞》一章以为赏赐,并命侍 臣咸赋《醉学士歌》 ,还说“俾后世知朕君臣同乐若此也。”太祖又曾亲手调甘露汤给宋濂喝,并说“此 能愈疾延年,愿与卿共之。”又命太子朱标选良马赐宋濂,还亲自写了一首《白马歌》 ,以示宠耀。宋濂终于以诚信获得了太祖的好感, 但他更以自己高尚的品行, 赢得了太祖的信赖。他长期侍从内廷, 但从不说别人的坏话。有一次,朱元璋询问群臣的好坏,宋濂只举出那些正直的大臣,对其他人则一言不 发。太祖问他,他就说:我说他好,是因为他和我是朋友,我了解他,才说他好;那些和我没交往过的人, 我不知道他好坏,就无法说了。还有一次,主事茹太素上了封万言书,太祖看了十分生气,便征求廷臣的 意见。有的廷臣迎合太祖的意旨说“这书不敬!“这书诽谤!“这书不合法度! ” ” ”独独问到宋濂时,宋濂 说:他是尽忠于陛下的!陛下既然广开言路,怎么又要深责臣子!过了一会儿,太祖仔细看完上书,觉得 很有些可供采纳实行的地方,就召集那些廷臣斥责一顿,并说“向非景濂,几不误罪言者。”太祖常在朝 廷上说:古人最高等的是圣人,其次是贤人,再次是君子。宋景濂事我十九年,未曾讲过一句谎话,未曾 批评过一个人的短处,宠辱不惊,始终若一,他不只是个君子,可以说是贤人了。洪武九年(1376) ,朱元璋为了褒奖宋濂的功劳,特封他的次子宋濂为中书舍人,长子宋瓒之子即长 孙宋慎为礼仪序班,并对他们多方教诫。朱元璋笑着告诉宋濂说“卿为朕教太子诸王,朕亦教卿子孙矣! ” 洪武十年(1377) ,宋濂以老病乞归,朱元璋赐他《御制文集》一部及绮帛若干,皇太子赠衣三袭。太祖 对宋濂说“朕最慎于赉予,嘉卿忠诚可贯金石,故以是赐。”宋濂此时六十八岁,太祖还说“藏此绮三 十二年,作百岁衣可也。”太祖还亲自写诗为他饯行, “白下开樽话别离,知君此后迹应稀。”表达了太祖 对宋濂的恋恋别意。宋濂致仕后,太祖为了表示对宋濂的恩宠,还给他的祖父、父亲赠官,赠官的封词都 是太祖亲自书写的。宋濂走后,朱元璋不时在朝廷问起宋濂的情况。几个月后,宋濂也回朝拜见了太祖。太祖在端门接见 了他,久别重逢,两人都高兴万分。太祖亲命① 温室:汉代宫殿名,汉代长乐宫、未央宫均有此殿。仪曹诸官将醇酒、精膳以及其他物品,送到宋濂的寓邸。太祖每日游观宫阙,盘旋禁御,都邀上宋濂, 两人还像从前一样,宋濂陪太祖在便殿进膳,太祖向宋濂咨询国事,日晚始散,其恩礼之优,群臣莫敢奢 望,太祖也常赞叹说“纯臣哉尔濂! ”宋濂这次来朝,一共逗留两个多月,到这年年底才离开。开国文臣 之首宋濂一生读书很多,文章也写得好,当时的人都以能得到他的文字为荣。相传刘基曾对太祖评论当代 文章时说,天下文章以宋濂为第一,自己不过居第二。宋濂一生著作甚丰, 后人将其编为 《宋学士全集》 卷, 75 其中包括 《銮坡集》 卷, 20 《翰苑集》 卷, 20 《芝园集》30 卷, 《朝京稿》5 卷。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方面,诗文不多,仅《列朝诗集》收其诗六 十一首。他的散文宗法唐宋, “醇深演迤”①,辞采雅丽, 《四库总目》评其文曰“雍容浑穆,如天闲良 骥,鱼鱼雅雅,自中节度。”然而由于他长期受正统儒学影响较深,故其文又不免“醇正有余,恣肆不足” 。不过他散文中的传记很有特色, 既汲取了古代传记文学的精华, 又有自己的创造, 褒贬人物寓于叙述之中, 很能反映人物的个性。如《秦士录》《王冕传》《李凝传》《胡长儒传》《杜环小传》《记李歌》等,都 、 、 、 、 、 是其传记中的名篇。宋濂在朝十九年,长期供奉翰苑,以文才为明皇朝所用。明初有关在朝郊庙、山川、百神的典礼,朝 5 会宴享,律历衣冠制度,四裔贡赋赏劳的仪节,以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的言辞,都是委由宋濂执笔,所以 他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。在宋濂负责主持下,明初编写了几部书籍。洪武二年(1369)初,宋濂刚从家省亲回来不久,朱元璋就下令修《元史》 ,以宋濂为总裁官。官修 史书的做法,始于唐代,以后历经宋、元,渐成惯例,历代新皇朝对编写前朝史都很重视。明朝刚一鼎建, 修史的重任就落在宋濂身上。宋濂果不负众望,从这年二月开始,到八月即完成除元顺帝以外《元史》一 百五十九卷,第二年又只用六个月时间,继续修完《元史》顺帝部分五十三卷,在他主持下,整个《元史》 的编纂,前后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。虽然宋濂主持编修的《元史》 ,在今天看来,由于匆促成书,许多 史料未加考核订正,书中舛误不少,而且编次也不免混乱芜杂,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书,这恐怕在“二 十四史”中所仅见,而且整部书的编写, “发凡举例,一仰于濂。濂通练故事,笔其纲领及传记之大者, 同列敛手而已。..书成,濂之功居多。”①并因此获得了“太史公”的称誉。洪武六年(1373) ,宋濂升为侍讲学士,知制诰,同修国史。这一年,他负责编纂了几部书。先是奉 命编写《辨奸录》 ,此书主要搜集历代奸臣故事而成,同年七月成书刊行。其次他负责了《大明日历》和 《皇明宝训》的编纂。《大明日历》共一百卷,洪武六年九月着手,七年五月纂成。自起兵至洪武六年底 历年史实逐日记载,是一部明朝开国史。据宋濂说,太祖超过前代皇帝的方面有六“一曰一统内外;二 曰得国之正;三曰治政诘戎,群仰成算;四曰敬天勤民;五曰家法之严;六曰兵政有统。” ① 《明史》卷一二八《宋濂传》 。① 焦竑《玉堂丛语》卷四《纂述》 。 书成后,又根据宋濂建议,仿唐朝《贞观政要》体例,缩编为《宝训》五卷,公开刊行。据史载,宋 濂“德重而不居,位显而弥恭,既司制作之柄,造门求文之士,先后相继”①。宋濂以自己的文才享有盛 名,不仅在国内,而且还流传到外国。高丽、安南、日本,甚至出两倍的价钱,购买他的文集,可见宋濂 的影响之大。宦海浮沉 宋濂在朝十九年, 虽然受到朱元璋的尊重和信任, 但官位却一直浮浮沉沉, 最高官阶只不过是正五品。洪武二年(1369)八月,他因修成《元史》 ,被授予翰林学士,正五品官。然而到次年八月,因失朝 而被降为正七品的编修。洪武四年(1371)调升为国子监司业,是正六品,可不久却又因奉命考据祭祀孔 子的典礼,未能按时上奏,又被贬为正七品的浙江安远县知县。一年后,调为礼部主事。洪武五年(1372) 改为詹事府赞善大夫,是从六品,仅升了半级。当时太祖留意文治,征召张唯等几十个名士,其中年少俊 异的,都授予编修,并令在宫中文华堂学习,这时宋濂即做了他们的老师。洪武六年(1373) ,宋濂由赞 善大夫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,知制诰,同修国史,兼赞善大夫,是从五品,一直到他离开朝廷,官职都没 有变化。从洪武二年的翰林学士,到六年的侍讲学士,当官好几年,官阶反不如他刚步入官场时高。宋濂在太祖身边多年,对太祖可谓太了解了,太祖的每一举措,他都会知道其内含的用意。他也深知 “伴君如伴虎”的鉴戒,一生言行谨慎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。因此洪武六年(1373)太祖想让他参预朝 政时,他都婉言谢绝了,结果反而赢得了太祖更多的信赖。洪武十年(1377) ,宋濂以六十八岁的高龄,告老回乡。离开朝廷,那每时每刻都绷得很紧的心一下 子放松了。他回到家乡后,就在青萝山畔盖了间草屋,闭门纂述,布衣疏食,无异贫士。空闲的时候,他 在浦江等地为人家作墓志铭,诗文集的序、题跋、小传等等的应酬文字,虽然终日也忙忙碌碌,但却也优 闲适在,平民自有平民的乐趣,他真准备着以这种杖履优游的生活方式,度过他的晚年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朱元璋称为“贤人”的人,最后也未得善终。本来宋濂致仕后,每年要入朝一次, 洪武十三年(1380) ,因身体欠佳,太祖准允可不来朝。结果至期太祖忘记曾允准他不来朝,见宋濂没来, 很不满意。太祖偷偷派人侦看,见宋濂正和乡人饮酒作乐,于是大怒,要处死宋濂,后因太后和太子解释, 事乃作罢。但不久,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,其孙宋慎被名列胡党,子宋璲亦被牵连,均处死。宋濂全 家系狱,朱元璋想连宋濂一起处死,后经马皇后、皇太子力救,才改为举家流放茂州(今四川茂汶羌族自 治县) ,宋濂以七十一岁衰病之躯,千里跋涉,于洪武十四年五月,行至夔州(今四川奉节)途中,终因 老病而死①,终年七十二岁。宋濂死后,知事叶以从将他葬在莲花山下,永乐十一年(1413) ,蜀献王仰慕宋濂德业,命孙恪将他 移葬华阳城东。弘治九年(1496)四川巡抚马俊请求复其官职,春秋祭葬,得到朝廷批准,正德中②,追 6 谥文宪。 ① 《国朝列卿记》卷十九。① 一说是“自经而死” ,见查继佐《罪惟录》列传卷八中。② 一说是成化中,见《罪惟录》列传卷八中。 7第一篇:李善长
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,字公弼。天圣八年进士第。始为 长沙县。浮屠有海印国师者,交能权贵人,肆 为奸利(非法谋取的利益),人莫敢正视。公 捕臵诸(之于)法,一县大耸。去为雩都。老 吏曾腆侮法粥(同‘鬻’,卖 )狱,以公少年 易(轻视,轻慢 )之。公视事(到任,到职 ) 之日,首得其重罪,腆扣头出血,原自新。公 戒而舍(赦免 )之。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,谓之春斋, 否则有火灾。公禁之,民不敢犯,火 亦不作。毁淫祠数百区,勒巫觋为良 民七十余家。 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 堂上百个,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 有七十多家。 盗起,知(管理 )房州。州素无兵备, 民凛凛欲亡去。公以( 率领 )牢城卒杂 山河户数百人,日夜部勒(部署约束,训 练 ),声振山南,民恃以安,盗不敢入境。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,逐盗至竹山,甲 不能戟(阻止 )士,所至为暴。或告有大 盗入境且及门,公自勒(率领 )兵拒之。身居前行,命士持满无得发。士皆矗立如 偶人,甲射之不动,乃下马拜,请死,曰?初不知公官军也。?吏士请斩甲以徇 (斩首示众 )。公不可,独治为暴着十 余人,使甲以捕盗自赎。 (2)身居前行,命士持满无得发。(3分) (陈公弼)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, 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。 淮南饥,安抚、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 正民不任职(称职,尽职 ),正民坐 (获罪 )免。诏公乘传往代之。转运 使调里胥(lǐxū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 差 )米而蠲(免除)其役,凡(一共 ) 十三万石,谓之折役米。米翔贵,民 益饥。公至则除之,且表其事。旁郡 皆得除。又言正民无罪。职事办治。诏复以正民为鄂州。 徙知庐州。虎翼军士屯寿春者(定后助词 ) 以谋反诛,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, 士方自疑不安。一日,有窃入府舍将为不 利者。公笑曰:?此必醉耳。?贷而流之, 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,且以守仓库。为京西转运使。石塘河役兵叛,其首周元, 震动汝、洛间。公闻之,即日轻骑出按 (查验 )斩元以徇,而流军校一人,其余 悉遣赴役如初。致仕(辞职归家,退休) 卒,享年六十四。其人仁慈,故严而不残。(选自《苏轼文集》,有删节) (3)贷而流之,尽以其余给左 右使令,且以守仓库。(4分) (3)译文:陈公宽恕了他,将他 流放,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 左右使令,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。 6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 项是 A一县大耸 耸震惊。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。C甲不能戟士. 戟约束。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。B解析:易,轻视,看不起。 7.下列句子中,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?严而不残?的一 组是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,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,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,使 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,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 庐 ⑥斩元以徇,其余悉遣赴役如初。A.①③⑤ B. ②④⑥ C. ②③⑤ D. ①④⑥ D 解析:首先要审好题,?严而不残?是就陈公弼的仁 慈而言的,是言其?威严而不残忍?,说白了,这是他 ?恩威并施?的做法,由此,答案就不难选择了。②句 言其禁巫之事,不能体现?严而不残?;③句从侧面言 其治军之事,亦不能体现?严而不残?; 8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(3分) A. 雩都当地的巫师,每年春天的时候,都以祭鬼免除 火灾为借口,大肆搜刮百姓财物,陈公弼到任后,严令 禁止。B.陈公弼到房州后,而对盗贼横行、缺乏兵备、百姓惶 恐的情况,组织了数百人,昼夜布防,声威赫赫。终于 保得一方安宁。C.淮南饥荒,安抚、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 力,王被免职。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,安排他 到鄂州做官。D.陈公弼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。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 的海印国师,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,后来又平息了 周元的叛乱。C解析: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。 李善长,字百室,定远人。少读书,有 智计,习法家言,策事多中。太祖略地滁 阳,善长迎谒。知其为里中长者,礼(礼 遇 )之,留掌书记。尝从容问曰:?四 方战斗,何时定乎??对曰:?秦乱,汉 高起(出身 )布衣,豁达大度,知人善 任,不嗜杀人,五载成帝业。今元纲既紊, 天下土崩瓦解。法其所为,天下不足(不 难 )定也。?太祖称善。C 从下滁州,为参谋,预机画,主馈饷,甚见亲 信。太祖威名日盛,诸将来归者(定后助词 ), 善长察其材,言之太祖。复为太祖布(表达 ) 款诚(诚意 ),使皆得自安。有以事力相龃龉 jǔyǔ (意见不合 )者,委曲(指事情的底细 和原委)为调护。郭子兴中流言,疑太祖,稍(逐 渐 )夺其兵柄(权利 )。又欲夺善长自辅,善 长固谢(谢绝 )弗往。太祖深倚之。太祖军和阳, 自将击鸡笼山寨,少留兵佐善长居守。元将谍知来 袭,设伏败之,太祖以为能。他跟随太祖攻占滁州,给太祖出谋划策,并参 与重要事情的决策,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,很受太 祖亲近、信任。AB 太祖为吴王,拜右相国。善长明习故事,裁决 如流,又娴于辞命,太祖有所招纳,辄令为书。尝 请榷(官方专卖 )两淮盐,立茶法,皆斟酌元 制,去其弊政。既复制钱法,开铁冶,定渔税,国 用(物资,资财 )益饶,而民不困。吴元年九月, 论(评定 )平吴功,封善长宣国公。改官制,尚 左,以为左相国。太祖初渡江,颇用重典,一日, 谓善长:?法有连坐三条,不已甚(厉害,严重) 乎??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,逐命与中丞刘 基等裁定律令,颁示中外(朝廷内外)。 李善长通晓熟悉先例(或?旧日的典章制度?), 能很快地作出决断,又擅长外交辞令,朱元璋招引人才 时,总是让李善长写信(或?起草文书?)。 洪武三年,大封功臣。帝谓:?善长虽无 汗马劳,然事朕久,功甚大,宜进封大国。?乃 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、太师、 中书左丞相,封韩国公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。予铁券,免二死,子免一死。时封公者,善长位 第一,制词比之萧何,褒称甚(极点 )至。善长外宽和,内多忮zhì 刻。参议李饮冰、杨 希圣稍侵善长权,即按其罪奏黜之。与中丞刘基 争法而诟(受辱 )。基不自安,请告归。太 祖所任张昶、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皆获罪,善 长事寄如故。贵富极,意稍骄,帝始微厌之,四 年,以疾致仕。后坐帏庸党死。D (节选自《明史 李善长传》,有删改) 5.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,不 正确的一项是 A.元将谍知来袭 谍:刺探 情报的人 B.为参像,预机画 预:参与 C.习法家言.策事多中 策:谋 划 D.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 除:废除 5.A (刺探,动词) 6.以下各组句子中,分别表明李善长?有智计? 和?甚见亲信?的一组是 A.(1)善长固谢弗往 (2)稍侵善长权,即按其罪奏黜之 B.(1)法其所为,天下不足定也 (2)为参谋,预机画,主馈饷 C.(1)制词比之箫何.褒称甚至 (2)改官制,尚左,以为左相国 D.(1)设伏败之,太祖以为能 (2)礼之,留掌书记 6.B(A(1)忠于朱元璋,(2)多刻薄; C.两句都是写?甚见亲信?的;D.(2)是待 之以礼,不是?亲信?) 7.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,不正确的一项是 A.朱元璋既赞赏李善长有谋略,又称赞他面对危险形 势,临危不乱,制胜敌人的能力。B.主帅郭子兴因为轻信传言而慢慢剥夺朱元璋的兵权, 此时李善长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,从此朱元璋更加倚 重李善长了。C.太祖起事时,向李善长问天下之计,李善长认为, 刘邦虽然知人善任,不喜杀人,五年成就帝业,但如果 效法他的做法,就不能平定天下。D.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,李善长位居公侯之首,荣 宠无双,但由于性格弱点,李善长逐渐被朱元璋厌烦, 终至被杀。7.C (错在?不能平定天下?)